在钱币历史上,除了具有祈福、吉祥寓意的钱币外,还有一些被认为不吉利的“恶”钱,也叫“凶”钱,它们通常因为不祥的象征而被广泛忌讳。以下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凶”钱,它们因种种原因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一、四出五铢
东汉晚期灵帝中平三年铸造的四出五铢,色泽偏黄白,质地粗糙,表面常有砂眼,直径约25-26毫米,重量约为3.5克。最具特色的是它的背面,四个穿孔角处伸出四道斜纹,直达边缘,独特的形状使它成为一枚极具辨识度的钱币。还有一种变体,被称为“四决五铢”,其斜纹未能达到边缘,极为稀有。灵帝铸造这一钱币的初衷是为了振兴经济,但时局动荡,百姓疾苦,导致这一钱币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历史记载,《后汉书·张让传》中提到“铸四出文钱,钱皆四道”,当时有识之士认为它象征着不吉的预兆,甚至认为它的设计形式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社会动乱。正因为如此,四出五铢被视为“凶钱”,成为不祥的象征。
二、太货六铢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铸造的太货六铢钱,面文为“太货六铢”,书法采用玉箸篆体,形制精致、挺拔,制作工艺精湛。直径约为2.5厘米,重量约为3克。初期,这种钱币的价值为五铢钱的十倍,引发了社会的不满,经过调整后变为一当一,并最终因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而废止。民间流传着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六”字像一个站立的人形,双手叉腰,民间笑称为“叉腰哭天子”。由于这种钱币的外形与“陈后主”之死产生了某种联系,百姓将太货六铢与不吉的预兆紧密相联,逐渐形成了其不吉的说法。
三、隋五铢
展开全文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铸造的隋五铢,又称“开皇五铢”,其钱文采用篆书,背面没有穿孔,外形较为宽大,直径在23.5至24毫米之间,重量大约为3.2至4克。钱币上特有的图案,右边的凸起边缘形成了一个“区”字,反转后则像是一个“凶”字,这一特征让人联想到了不祥的寓意。隋文帝时代,钱币的发行严重贬值,从最初的四斤二两一贯钱,到后来的“一吊钱”只重二斤,甚至更轻。最终,经过种种贬值的变化,隋五铢被民众视为“凶钱”,预示着国家的经济衰退。隋五铢的贬值与隋朝短暂的历史密切相关,直接导致了“铢两钱制”的终结,为唐朝的“年号通宝”开创了先河。
四、董卓小钱
公元190年,东汉末年,董卓所铸的五铢钱因其劣质的铸造工艺而成为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钱币之一。这种钱币没有内外廓,钱文极为模糊,很难辨识,甚至被批评为“无文”。董卓的小钱因铸造质量差、流通广泛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物价急剧上涨,甚至一斛稻谷的价格需要数十万枚董卓小钱。人们甚至重新开始使用物物交换的原始交易方式,这标志着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到来。董卓作为非正统的统治者,拥有铸造货币的权力,因此此币被贴上了“恶名远播”的标签,也让它成为“凶钱”的代表。
五、崇祯跑马钱
崇祯跑马钱,铸造于明朝崇祯年间,直径约2.4厘米,重2.5克。其背面刻有一匹奔马,因此得名“跑马钱”。关于这枚钱币的铸造,有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据说崇祯皇帝做了一个梦,梦中看到一匹马穿过紫禁城并驰入皇宫。醒来后,崇祯询问大臣们对这个梦的解读,大臣们纷纷赞美其“马到成功、出马得胜”,使得崇祯深信不疑,于是铸造了这枚钱币。然而,不久之后,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最终在煤山自尽。民间流言称,“跑马钱”象征着“马入门,门下有马”,暗指李自成的“闯王”之名,似乎预示着明朝的灭亡。崇祯跑马钱因此被认为是极为不吉的象征,最终也成为了历史上一枚具有不祥寓意的“凶钱”。
这些具有“凶”象征的钱币,因其历史背景和设计寓意,在中国古钱币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恶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