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回首頁 /
第一類【經義】 /
008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 /
p 092 第二講 分解八識 /
p095 一、前五識的內涵與修行
p095 一、前五識的內涵與修行
(一)眼《金剛經》把眼分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種層次。所謂「肉眼」,就是凡夫之眼,它能讓我們看見世間的形形色色,幫助我們吸收豐富廣博的知識。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阿那律,經常在聽經的時候打瞌睡,佛陀便教訓他:「咄咄汝好睡,螺螄蚌殼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意思是:你坐在那裡打瞌睡,就像住在水底下的螺螄蚌殼類一樣,一睡就是一千年,連佛的名字都未曾聽聞,更別說是解脫和覺悟了。阿那律一聽,心生慚愧,從此精進用功不睡覺,最後眼睛瞎了。為什麼呢?因為肉眼是需要休息睡眠的。佛陀便教示他:「眾生依食物才能生存,眼以眠為食,修行懈怠固然不對,太過精進也不如法。」所以六根調和,不可過分使用是很重要的。有句話說「眼見為憑」,人往往最容易相信自己的眼睛,常說:「這是我親眼看到的。」但事實上,親眼所見的錯誤與錯覺,比比皆是。譬如行走在路上,會感覺路的盡頭愈來愈窄;乘坐火車,明明是旁邊的火車開動了,卻感覺是自己坐的火車在動;眼睛直視太陽再閉起來時,會看到眼前一片金星撩亂……事實上,這些都不是真實的。又譬如,正常人的眼睛可以看見青、黃、赤、白等顏色,可是色盲的人所見的顏色卻不一樣。雖然我們的眼睛可以看見東西的長短方圓,然而方位角度改變時,也可能會發生視覺的落差。比方,把一根筷子放在透明的水杯,從上方看,可以看到筷子在水裡產生視覺折射,感覺較淺;從側面看,會看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像是斷掉一樣,整個同向位移,而且還有放大的現象。因此,肉眼並不是可以完全相信的。有一次,我去友寺拜訪,途中看見一個招牌赫然寫著「吃小和尚」,我不以為然的想:「商人為了搞噱頭賺錢,竟然不惜一切褻瀆宗教,什麼『吃小和尚』?小和尚要怎麼吃呢?」後來回程時再仔細一看,「哎呀!不是『吃小和尚』,應該由左往右讀,叫做『尚和小吃』。」可見眼睛所見,往往不一定與事實相符。如果能從肉眼再往上修持到「天眼」,就能看得更遠、更廣,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得開、看得透。譬如遇到障礙物時,肉眼無法透視,天眼卻能照看不誤;太遠的事物,肉眼看不清,太小的事物,肉眼看不到,天眼卻能一覽無遺;光線太強,眼睛張不開,光線太弱,肉眼也無法辨明事物,但天眼卻不受任何影響,甚至過去已發生、未來將發生的事情,天眼都能一目了然。但「天眼」並不是在頭上另外長一個眼睛,而是透過修持增上之後,發揮心眼更高的視覺功能,於物質世界中能觀物自在,不受距離、體積、光亮等種種的限制。在經典裡,也有不少關於修持「天眼」的事例。如前面提到佛弟子阿那律因精進不懈導致眼盲,後來佛陀指導他修持「金剛照明三昧」,而證得「天眼通」,成為佛陀座下「天眼第一」的弟子。然而當阿那律自滿於他以清淨的天眼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時,舍利弗馬上告誡他要遠離我慢,才能得到究竟解脫。過去也有一位修道者,因精進修行證得天眼通,他迫不及待的昭告世人,他可以看到地底下的金礦。消息傳到國王的耳中,便和大臣商議如何得到這位具有天眼通的修行人。一位力士自告奮勇前去勸請,當勸請無效時,力士就用蠻力把他的眼睛挖出,趕回國內獻給國王,國王一看,勃然大怒說:「眼睛挖下來就成了廢物了,還有什麼用呢?」因此,任何神通都只是度眾的方便善巧而已,如果拿來作為譁眾取寵的工具,反而容易招來殺身之禍,倒不如沒有神通的好。天眼雖然有許多妙用,但還是不究竟,如果要看到事物更深層的奧妙,必須靠「慧眼」。慧眼可以讓我們看得真、看得切、看得妙、看得細,甚至能看透事理,看見一切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當一個人具有高明獨到的眼光,把事情看得無比準確時,我們會稱讚他「別具慧眼」。佛教的「慧眼」,則是因為有了般若智慧而成就的。《無量壽經》說:「慧眼見真,能度彼岸。」要看清人生的事理,就要靠慧眼。譬如一朵花,肉眼只能看見它外表的美麗,天眼可以見到它的細緻,慧眼則能看見這朵花是種子、土壤、空氣、陽光、水等,各種因緣的聚合。慧眼雖然比肉眼、天眼殊勝,若要了解諸法的本來面目,還必須再往上修持「法眼」。法,是宇宙的真理,我所認識的與真理完全沒有絲毫誤差,就是法眼。但不管是肉眼、天眼、慧眼或法眼,都沒有離開我們現前的眼睛,只是藉由修行,在肉眼之上不斷提升眼識的境界,從而掙脫凡夫肉眼的局限,成就法眼。乃至到最圓滿的「佛眼」時,不但能看到現象界的苦、空、無常,還可以看到緣起、般若、慈悲、菩提,看到「差別中有平等」、「矛盾中有統一」、「汙穢中有清淨」、「真空中有妙有」。眼睛向來有「靈魂之窗」、「傳神之主」、「辨別之神」的美譽,所以畫家畫龍要點睛,佛像塑好了要開光,彷彿不開眼就不靈。其實,佛菩薩哪裡需要我們開光呢?開光的意義,主要是開啟我們的心眼,讓我們學習用心眼去感受世間,因為心眼比肉眼更加如實真切。好比中國成語裡常用「杏眼圓睜」來形容女人的嬌瞋;用「慈眉善目」來讚美一個修道者的氣質;用「狗眼看人低」說明一個人心中的鄙視輕蔑;用「殺人不眨眼」來形容一個人的殘暴,其他如「眼跳心驚」、「目光呆滯」、「展眼舒眉」、「望眼欲穿」等等,可以說將眼睛的表情連帶心中的感覺,都刻劃得入木三分。觀世音菩薩「慈眉善目」,能「慈眼視眾生」;阿彌陀佛「紺目澄清四大海」,讓人一見就清淨無惱;阿難尊者「眼似淨蓮華」,令人一看就心生歡喜。眼睛既然如此重要,我們要如何善用眼睛來修行呢?1.修慈眼:《普門品》中說:「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所以必須修慈眼,用慈悲的眼睛來看世間。見人發財富貴了,就祝福他,為他感到歡喜;看到苦難的人,就站在他的角度想:「如果我是他,如果他是我,怎麼辦?」能夠修慈眼,就會心生憐憫,學習以慈眼看待人事萬物,讓眼光觸目所及,都是慈悲的精神,慈悲的展現。2.修慧眼:人之所以起惑造業,就是因為不明白事理,因而容易產生錯誤的判斷,所以應該修慧眼,以智慧明白事理、明白人理、明白物理。能將自己與人、自己與事、自己與物之間的關係看得透澈明白,也就庶幾無過了。3.修法眼:修「法眼」,就是對真理的認識,即對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世間法、出世間法,都能通達。對世間的緣生緣滅,緣起中道,宇宙萬有的原理,都了然明白。了解諸法的原理,就能明白人生的流轉輪迴。4.修佛眼:我每次主持「皈依典禮」時,總是要大家大聲說:「我是佛。」既然承認自己是佛,那麼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待人處事,都要想到自己是佛,要像佛一樣用慈眼、慧眼、法眼,去面對所有的人事物,這就是修佛眼。承認「我是佛」,就會改過遷善、見賢思齊,就有包容的雅量,就能無我無私,隨緣放曠,乃至自覺行佛。雖然我們還是凡夫,離「佛」的境界還很遠,但因為心心念念都是「佛」,佛的慈悲、般若都能奉行,便會有自信像佛一樣解脫自在。有一次道吾禪師問雲巖禪師:「觀世音菩薩有千手千眼,請問哪一隻眼才是他的正眼?」雲巖反問他:「就像你晚上睡覺,枕頭掉到地下去時,你沒睜開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來了,繼續睡覺,請問你是用什麼眼去看的呢?」道吾馬上說:「我懂了!」「你懂什麼?」「遍身是眼。」雲巖禪師搖頭說:「你只懂了八成!」道吾疑惑的問:「那應該怎麼說呢?」雲巖禪師笑著說:「通身是眼!」「遍身是眼」,是從分別意識上說的;「通身是眼」卻是從心性上無分別智慧上顯現的。當一個人大徹大悟時,語默動靜中,全是如來正法眼藏,其心無執無惑,安然自得。既然我們有一個通身是眼的真心,為什麼不好好的利用它來通天徹地的觀照一切呢?這讓我想起數十多年前,在宜蘭打佛七的體驗。那段期間,我感覺自己彷彿生活在一片光明之中,即使睡著了,有人從屋外經過、講話,都能了然於心。念佛投於亂心,散亂的心平靜了,感應到的外境也會不一樣。近年來,我因為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視力逐漸減弱,不能看書報,做什麼事好呢?想到一些讀者經常要我簽名,有些朋友、團體,也要我替他們寫字,我想:「那就寫字吧!」因為眼睛看不到,只有用「心眼」,憑著心裡的衡量,不管有多少個字,一沾墨就要一揮而就,否則下一筆就不知道從哪個地方開始了,所以我叫它「一筆字」。後來徒眾們把我的字帶到全世界巡迴展出,承蒙眾人不嫌棄,實在愧不敢當。如果要說「一筆字」有什麼價值,就只是我出家七十幾年來,憑藉一份與人結緣、給人歡喜的心,希望大家把這些詞句裡的佛法、把信仰中的法喜帶回家,那就是我虔誠的祝禱了。以上的例子,讓我體會到一件事:人的身體雖有物質的障礙,心靈卻能穿牆入壁,無遠弗屆,擴散到法界無邊的妙用之中。以下兩首古德詩偈,正是體現這樣的境界:三際求心心不見,兩眼看前眼不見,劃波尋寶寶不見,風花雪月卻常見。無邊風月眼中眼,不盡乾坤燈外燈,柳暗花明千萬戶,敲門處處有人應。眼睛如果一味向外追求「色塵」,必然會迷失在事物的表相中。如果我們能開發眼中之眼,看到重重無盡的法界,感悟世界與我一體,那麼三千大千世界,哪裡不是我們安身立命之處呢?(二)耳中國人常將耳朵與眼睛相提並論,像耳濡目染、耳聰目明等。其實,許多時候耳朵比眼睛還有作用,比如,所有佛經都從「如是我聞」開始,於是「多聞薰習」便成為所有佛教徒的必修法門。《楞嚴經》也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又如,隔了一道牆,眼睛看不見隔壁的人,卻可以聽見他們講話、動作的聲音;眼睛看不見暗處的世界,耳朵卻可以聽見黑夜裡發出的聲響;春秋戰國的歷史,宇宙的山河大地,我們雖然無從參與,也沒親眼見過,可是只要聽人一說,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有的人往往耳朵聽不進好的音聲,卻只聽進是非、煩惱,也因此擾亂他原本的生活秩序。一對父子牽著一頭驢遠行,村裡的人看見了就說:「哎呀!好傻啊!為什麼有驢不騎,反倒自己走路呢?」父子一聽,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兩人就騎上了驢子。但又有人說話了:「哦!好殘忍啊!一頭小驢子,上面坐了兩個人!」爸爸一聽,趕緊叫兒子下去走路。哪知道另一個人接著說:「這個爸爸真狠心,叫兒子走路,自己卻騎在驢背上。」爸爸又趕快下來,讓兒子坐上驢背。但路人又說:「哎呀!這兒子太不孝順了,竟然讓爸爸走路。」最後,父子兩人無可奈何,只好扛著驢走路了。佛陀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在佛陀涅槃以後,負擔起弘教的責任。當他一二○歲那一年,有一天走在路上,聽到一個沙彌口中誦著一首偈頌:「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尊者一聽,連忙糾正:「佛陀當時誦出的偈語不是這樣的,應該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沙彌把尊者的話轉述給他的師父知道,他的師父卻說:「阿難老朽,記憶力減退了,你不要聽他胡說。」口耳相傳,稍不留神,一架飛機就變成九十一架了。所以,聽話要聽周全,更要善於揀擇是非,才不至於自擾擾他,貽誤別人。禪宗有一則「隻手之聲」的公案,讓我們反思:雙手互擊才能發出聲音,如果只有一隻手時,會聽見什麼聲音呢?除了世間的音聲之外,誰能聽懂「隻手之聲」?我們整天以感官追逐聲色,當然也就不能聽見這種沒有聲音的聲音了。所謂「寧靜致遠」,唯有在寧靜中,不亂看、不亂聽、不亂說,我們才能增長智慧,找回自己,見人之所未見,聽人之所未聽,說人之所未說。能感受到「無聲勝有聲」,這又是另一番境界了!那麼,耳朵要如何修持呢?1.要善聽:善聽,就是一切從善如流,一切從好處設想。不善聽就會把好話聽成壞話,把好事聽成壞事。所以,要善解人意,不聽是非而聽實語,不聽惡言而聽善言,不聽雜話而聽佛法,不聽閒言而聽真理。一九九三年的新春,我返鄉探母,承蒙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長者誠意接待,還從北京專程來到南京。暢談正歡時,他的夫人感到不解,說:「趙老平日耳朵重聽,為什麼今天卻聽得到星雲大師講的話?」趙老說:「我的耳朵只用來聽要聽的話,凡是不該聽的話,我都聽不到。」聽而不聽,不聽而聽,應該是聽聞的最高藝術了。2.要諦聽:諦聽,就是注意聽,用心聽。佛陀講經時,常告誡弟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就是要我們注意聽,用心聽,尤其「聞善言要著意」。不諦聽,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等於是種子沒有種到土裡面,只在土表,因此要養成諦聽的習慣。不會聽,就很容易一知半解,或是聽錯話。五代有一個宰相叫和凝,他的性格很急躁。有一次他買一雙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元,後來他看到另一位宰相馮道也買了一雙同樣的靴子,他指著馮道的靴子問:「你這靴子多少錢買的?」馮道舉起左腳回答:「九百元。」和凝一聽火冒三丈,大發雷霆罵他的部下:「為什麼我的靴子要一千八百元?」馮道這才不疾不徐的抬起右腳,說:「這隻,也是九百元。」原來兩個人買的都是一樣的價錢,但和凝不會聽啊!3.要兼聽:兼聽,就是要多方面了解,不只聽一家之言,還要能普聽。所謂「偏聽則暗,兼聽則明」。歷史上,商紂王偏聽奸佞,所以導致國破家亡;唐太宗能廣納建言,所以成就大唐盛世。所以任何事情都要多方了解,不以一家之言來下斷言,也不以一時的好壞來論成敗,如此,才能照顧全局,穩操勝算。4.要全聽:全聽,就是要全面的聽聞、了解,才能知道事情的始末究竟。以學佛為例,現在很多佛教徒聽經聞法都只聽了半部,為什麼呢?因為大部分的人只知道每部經首的「如是我聞」,卻不能做到最後的「信受奉行」,所以一知半解者有之,做的不如法者有之,甚為可惜。不會聽、聽錯話或一知半解,是很容易判斷錯誤,造成誤會的。如果我們的耳朵都能善聽,則一切音聲皆成「陀羅尼」;能諦聽,則所有語句都是妙法言;能兼聽,則萬法皆在我心;能全聽,則事事都能順利。(三)鼻《四十二章經》說:「人命在呼吸間。」人的生命在哪裡?就在一口氣、一個呼吸之間。佛陀教導禪坐的二種甘露門之一,即是和鼻子關係非常密切的「數息法」。「數息法」是以呼吸為所緣,藉由觀察呼吸的長短、冷暖等變化,達到禪定的境界。因此,鼻子不但供給空氣的養分給我們,還關係著我們的生存大事,甚至是解脫的方法之一,怎能不重視呢?鼻子還是最好的探子、情報員,無形中為我們提供很多情報,例如,廚房裡的湯煮乾了,餅烤焦了,食物腐壞了,鼻子最先知道警訊;電線走火了,瓦斯外洩了,鼻子能嗅出方向等等,提醒我們避開危險的情境,保護我們的生命安全。聞到餐館傳出的菜香、烘焙店飄來的麵包香,就知道附近有食物可以吃。鼻子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有助於我們的生存。但有時鼻子的嗅覺也會失靈,佛經裡有一則譬喻:曾經,有一群漁夫,將當天捕到的魚拿到市集去賣。因為魚很多,等到魚賣完,天也黑了,回程時錯過了投宿的旅店,便在路旁的一間花店借住。花店裡到處是鮮花,滿室的花香,夜裡,漁夫們都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一群人互相研究失眠的原因,其中一人說:「一定是花太香了,干擾我們睡眠。」怎麼辦呢?於是他們將放在店門外的魚簍、魚網搬進來。頓時,魚腥味蓋過花香,充滿整個花店,漁夫們在他們熟悉的氣味中,安然入睡,一覺到天明。令一般人歡喜愉悅的花香,沒想到反而擾亂了漁夫的睡覺。這就如同古人說的:「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所以鼻子也不是可以完全信賴的,在判別氣味上,有時會摻雜個人習慣的因素。鼻子怎麼修行呢?1.調節呼吸:呼吸與身心調和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的呼吸,來察覺我們的心理狀態,比如,生氣、緊張、恐慌時的呼吸,和平靜、祥和時的呼吸,兩者的呼吸速度、長短,差別相當大。可以說,心情的起伏最先是反應在呼吸上,若是能將呼吸調好,對心情的穩定一定有所幫助;氣息不調,則心浮氣躁,無法成事。因此禪門日用中,以調息為基本工夫之一。若能將呼吸調節得沒有風聲,氣不結滯,勻暢綿密,出入微細,不但有助於我們色身的健康,對改進心性的柔軟平和,亦有很大的貢獻。2.不著香臭:社會上,有的人每天要擦香水才能出門,沒有擦香水就覺得渾身不自在;洗澡洗頭的清潔用品也要有香氣,才認為洗得舒服、洗得乾淨;食物要香味十足,才能下飯。種種因鼻子產生的執著,其實已造成生活上的煩惱卻不自知。鼻子聞到什麼氣味就是什麼氣味,不會把香的聞成臭的,卻也讓我們因此在香臭之間分別造作。如果能訓練自己不在香臭中妄加揀擇,就能減少因香臭而產生的苦惱。3.自利利他:當鼻子因感冒或過敏而鼻塞時,常會因為呼吸不順而影響身體的活動力,甚至讓心情受到波及。這個時候若能想到「生命在呼吸間」的道理,便會懂得珍惜生命。不只是珍惜自己的生命,還要珍惜一切眾生的生命,如此,自然會生起幫助、愛護他人的心。因此可以說,鼻子有利於人的四肢百骸,當呼吸順暢時,會令人身心愉快,讓人樂在所有行為中,進而助人,可說是自利利他。(四)舌口舌能積善業,也能造惡業。平日,我們藉口舌進食以滋養色身,又藉口舌發言以傳達情意,但吃香喝辣,盡由它選;說是說非,任它擺布。因此,佛門吃飯時要「食存五觀」,佛陀並制戒規範不得「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以避免「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人人都有一個舌頭,有人歡喜吃香,有人歡喜喝辣,更有人喜歡吃臭,把臭豆腐、榴槤當成珍饈美味,不敢吃的人避之唯恐不及,愛吃的人卻喜愛的不得了,可見得美味與否,並沒有一定的標準。說話,有人喜歡饒舌,有人習慣慎言;饒舌的人常常吃虧,慎言的人不容易受到傷害。語言犯下的毛病何其之多!所以有人形容語言像一把「雙面刃」,如古人說「一言以喪邦,一言以興邦」,一句話往往可以決定國家的興衰榮辱,因此要懂得控制口舌;多使用文雅、正面、鼓勵的語言,談吐有理就能走遍天下,到處通行無礙。如果說話無理,即使是在家鄉本土,也是寸步難行。舌頭有時候也有不好的過失,所謂「如簧之舌」,說是說非,任它擺布。佛陀在太子時期,曾有一子羅睺羅,後來跟隨佛陀出家,成為僧團中最初的沙彌。但頑皮的羅睺羅常常說謊,並將此視為遊戲,久而久之,沒有人願意再相信他的話。佛陀知道了,便要羅睺羅打一盆水來洗腳,洗完後,佛陀指著洗腳水對羅睺羅說:「洗過腳的水能喝嗎?」「佛陀!洗腳水很髒,不能喝。」羅睺羅回答。佛陀說:「喜歡說謊的人就像這盆洗腳水一樣,心變得汙穢不淨。」佛陀又叫羅睺羅把盆裡的水倒了,然後拿來盛飯吃。羅睺羅為難的說:「佛陀!盆子裡沾滿了汙垢,哪能盛飯呢?」佛陀說:「你就像這個髒了的盆子,心如果染汙了,便無法再裝入真理之糧。」佛陀說完,將髒汙的水盆踢到遠遠的角落,直視羅睺羅說:「人們不會愛惜洗腳的盆子,就像你喜歡說謊,大家不會愛護你,而且將來還要墮入三惡道受苦。」羅睺羅慚愧得無地自容,立誓改過向善,之後以修行忍辱密行著稱,不久證得阿羅漢果。《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之一的「廣長舌相」,就是經過了多生多劫不說妄語修行的果報。佛經裡也記載,有一位香口沙彌,由於前世不說謊,感得這一世只要一開口,就有天樂妙香出現。唯識宗的世親菩薩,為了懺悔過去以舌頭毀謗大乘的罪過,發願從此盡形壽用舌頭弘揚大乘;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的鳩摩羅什,以身體火化後舌根不壞的事實,向世人證明他所翻譯的經典真實無誤;《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裡面,形容玄奘大師「言無名利,行絕虛浮」;八歲龍女在法華會上不卑不亢的宣說智慧之言;維摩居士以靜默不語,被讚為「一默如雷」、「真不二法門」;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教人學講話之前,要先學會不講話。回想我過去在叢林參學時,因為年紀輕,喜好說話,也常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後來實行一段時間的禁語,發現無言的世界,不但有一種空靈的美妙,而且可以在沉默中培養思惟的智慧。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又說「一言足以傷天地之和」。在我們的修行當中,或布施錢財,或擔任義工;有的布施力氣,有的布施時間。但在我們人體中,修行最方便的,就是舌頭。說人的好話,讚美他人,「口」的功德是很容易做到的。這麼討巧的舌頭,怎可以不好好的利用呢?言語具有人我互動的功能,如果能把不當的語言重新調整,大家互道好話,互相成就,就可以邁向人生的幸福之道,擁有一片光光相攝的人間淨土。如何善用舌頭來修行呢?1.說愛語:愛語是一種悲心的自然流露,同時也是世間上最美好的語言。每個人都歡喜別人的關愛、讚美,人與人之間的齟齬磨擦,通常是肇因於不懂得說愛語。一個火爆的場面,可能因一句柔婉謙和的話語而消弭於無形;一個頹唐消極的失敗者,可能因一句鼓勵愛語而振作奮發,所以,能真誠懇切待人,並與人和藹融洽談話,不但能廣結善緣,更能增進人際關係。2.說慰語: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對於失意的人,能以「慰語」雪中送炭,鼓勵他重新振作起來,勝過平時的錦上添花。佛陀有一次安慰一位重病比丘,讓他不用恐懼,並親自照顧他。得病比丘由此發願,願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救護一切眾生。又周利槃陀伽因為太愚笨,被哥哥趕出僧團而哭泣時,佛陀也是安慰他說:知道自己是愚笨,就已經是智者了,並教導「拂塵掃垢」的偈頌,成就了周利槃陀伽日後開悟的因緣。3.說善事:佛經裡記載:兩個出家人談話,一開始他們談論佛法,天人簇擁而聽。慢慢的,談話內容開始言不及義後,天人紛紛離去。由此可知,一個人如果言非善意,連天人都唾棄。因此,在待人接物上,我們所言要合於佛法的正道,也就是要有善美的內容。4.說佛法:《金剛經》說:「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財物只能救人燃眉之急,功德僅及於此生;佛法卻能救人法身慧命,免除惡道輪迴之苦。所以「法布施」是諸供養中,最珍貴無上的布施。假如要為我們佛教徒來評鑑年級程度,我認為:一年級的佛教徒:向佛菩薩拜拜的目的,是求取功名富貴和自己的利益。二年級的佛教徒:懂得布施錢財,行善救濟,而不一定向佛菩薩要求什麼。三年級的佛教徒:進一步以念佛、打坐、讀經來淨化身心,消除心中的煩惱。四年級的佛教徒:歡喜聽經聞法,還能向他人弘傳講說,廣行「法布施」。學佛貴在自利利他,我們不要滿足於只做一、二年級的佛教徒,要自我督促,提升為「四年級的佛教徒」,常說佛法,接引他人。信徒到寺院拜佛以後,經常會添油香,不僅把錢掏出來,也把心獻給了佛祖。所以我常跟徒眾說:「信徒為寺院道場添油香,我們也要為信徒添油香!」說好話、讚美、鼓勵,給他歡喜、安慰,讓他懂得精進,就是為信徒添油香。口舌可以讓我們造業,也可以成為我們累積功德資糧的工具。常說佛法,令眾生能心開意解,解除煩惱,功德實在很大。口的修行,如《龍舒增廣淨土文》說:「口誦佛名,如吐珠玉;口宣教化,如放光明。」口舌之門,其實是很好修行的。因此,我們應該多說愛語,散播慈悲的種子;能說慰語,潤澤枯竭的靈魂;常說善事,傳遞美好的訊息;廣說佛法,讓我們的語言像陽光、花朵、淨水,以創造人間的淨土。(五)身佛經裡常把人的身體比喻成「死屍」、「臭皮囊」,我們每天都是拖著一具「臭皮囊」在過生活。對於「身是苦本」,一般人並不能感同身受,甚至時下的年輕人會覺得,身體可以追求感官的快樂,何苦之有?壯年者覺得老病死還遙不可及,不知苦在哪裡?富人常能隨心所願,得其所欲,不知苦為何物?恩愛夫妻覺得眼前幸福甜蜜,不知苦有何懼?然而,世間無常變幻,身體有老死,當親朋好友離散時,錢財又為五家共有,縱情欲樂只是一時之快,這個身體,能為我們帶來的真正快樂,又是什麼呢?我們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所成。一期生命結束以後,四大分散,身體化為塵土,神識另覓投胎所,眼前的軀殼就如浮漚、泡沫,一點也不實在。身體如同一個旅館,讓我們的妄心暫時寄居其中罷了,一旦房子毀壞,就得搬家:今生住在「人」的房子裡,來生住在「狗」的房子裡,再不修行,可能要住進「豬」的房子裡,如此輪迴不息,受苦無量。一個到外地經商的旅人,途中天色已晚,趕不及投宿旅店,便在荒野的一間小廟裡過夜。睡到半夜,忽然聽到一陣吵雜聲,原來是一個小鬼扛著一具屍體進來,後面還有一個大鬼。大鬼生氣的對著小鬼叫罵:「你怎麼可以搶我的屍體?」小鬼不甘勢弱的說:「這是我先得到的,怎麼可以說是你的?」正當兩鬼爭吵不下時,發現桌下躲了一個人,大鬼把他叫出來說:「喂,你來評評理,這屍體是誰扛進來的?」「小鬼扛進來的。」旅人回答。大鬼一聽,氣憤的上前拔掉旅人的右手,大口大口把它吞進肚子裡。小鬼一看,「哎呀,這個人幫我講話,我也應該幫助他……」趕緊拔下屍體的右手,接在旅人身上。大鬼接著又分別拔起旅人的左手、兩腳、兩肩、頭……小鬼也一一為旅人接上屍體的各個部位。鬧了一夜,東方初白,雞鳴聲響,兩鬼呼嘯而去,留下旅人茫然自問:「我的四肢、五臟六腑都被吃光了,現在的身體明明都是那個屍體的,我還是我嗎?這個我,到底是誰呢?」這個身體本來就不是「我」的,否則我們怎麼無法主宰它的生老病死呢?不過,佛法並沒有要我們厭世求死,而是希望我們好好的利用這個身體來「借假修真」,因為修行辦道還得要靠它啊!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座煉鋼廠,若能下定決心,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苦惱正是最好的燃料,它能促進烈火的焚燒,將五蘊身軀中「破銅爛鐵」的雜質,燒煉成「金剛」一般的法身。那麼,「身」應該如何修行呢?1.威儀莊嚴:佛門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皆不出行、立、坐、臥這四種威儀。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外束其身,內檢其心,具足四威儀就能莊嚴持重,展現一個修道者應有的風采,令人望之生敬,心生渴仰。2.禮拜謙恭:人和人來往,可以靠電話、寫信、網路通訊,我們和佛菩薩來往,則是透過稱念、禮拜,與佛菩薩接心。拜佛的時候,徐徐彎腰,五體投地,宇宙都隨著我誠摯的力量,盤據到我心中來。唯有常常禮佛拜佛,保持正念、善念,心懷慈悲、平等,才能體悟到佛法空無美好的真理。3.改變氣質:修行,必須從身心調整之中,徹頭徹尾改變自己。一個人的言行取決於自己的思想,有了正確的思想、觀念,做起事來就會很光明、歡喜,他的氣質也會從平凡轉為高貴聖潔。常常有人進禪堂參修一段時日,出堂之後氣質都不一樣了,可見修行可以改變身心,一點也不錯。4.勤勞服務: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不論我們自身的資質條件好壞,都應該好好運用自己的身體,服務社會、人群,讓它發揮最大的價值,不要等到老朽了,才想到要善用它,那就為時已晚了。一個年輕人問一位白髮蒼蒼、齒牙動搖的老先生:「請問您今年高壽?」老先生說:「四歲。」年輕人一臉狐疑的說:「不要開玩笑了,看您鬚髮全白,少說也有七、八十歲了,怎麼會只有四歲呢?」老先生謙卑的說:「說來慚愧,我過去的人生都在渾渾噩噩中度過,自從四年前皈依佛門以後,才懂得行善助人,從服務大眾中,追求人生的價值,所以我覺得自己真正才活了四歲而已。」人,何必等到耄耋高齡才慨嘆只活了四歲?為什麼不及早把握人生,珍惜生命?所以我們應該警惕自己,不要做「四歲老翁」,應該立志過「三百歲」的人生,盡情發揮生命的潛能,讓自己像阿彌陀佛一樣,散發無量光,活到無量壽。經典裡常看到佛陀放光的描述,以顯示某種密意、瑞相或授記。實際上,我們自己的六根隨時都可以放光,比如:口說善良的語言、讚美的好話,就是口中放光。眼看一切人事皆善美,並以慈眼視眾生,即眼睛放光。耳中注意聽聞佛法,並懂得諦聽、善聽,就是耳朵放光。滿臉笑容沒有瞋色,就是臉上放光。心中慈悲、智慧、清淨,就是心中放光。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管理好,讓它們以道德、慈悲待人接物,人生自然平安吉祥。
上一則 :
p093 前言
下一則 :
p124 二、第六識的內涵與修行
回上層
書目錄
p024 編者的話
p026 導言
p027 前言
p030 一、唯識的傳承
p033 二、八識的相關著作
p034 三、八識的功能
p036 四、八識的修行
p040 五、唯識的應用
p044 第一講 總論八識
p045 前言
p053 一、識的意義與功能
p058 二、識與根、塵的關係
p064 三、前五識與第六識的關係
p069 四、識與心、意的關係
p076 五、識的三能變
p082 六、八識生起的因緣
p086 七、識與前生、後世的關係
p 092 第二講 分解八識
p093 前言
p095 一、前五識的內涵與修行
p124 二、第六識的內涵與修行
p140 三、第七識的內涵與修行
p146 四、第八識的內涵與修行
p149 五、圓滿的生命境界(轉識成智)
p154 第三講 萬法唯識
p155 前言
p155 一、唯識所現的生活
p161 二、心識的力量
p164 三、轉念的修行
p166 四、掌握心內的主人翁
p 172 【附錄】《八識規矩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