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3日          编辑:省人社厅苏扬         来源:人社部

  ——部分省市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典型经验

  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工程,是深化人社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事关人民群众福祉,是民生事业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各地人社部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进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基层服务平台的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现刊登河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等8个地区的经验作法。

  河北全力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河北省人社厅始终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作为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好。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已经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街道,部分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已经延伸到行政村和社区,较好地解决了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从2012年开始,河北省政府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政策文件,省财政投入近2亿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大力推进乡镇、街道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截至2017年底,全省2361个乡镇和街道公共服务平台,全部按照省政府提出的统一机构设置、统一人员配备、统一工作职能、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设备配置、统一标牌标识“六统一”的要求,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提前三年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全力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2017年河北省人社厅积极协调省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按照“场所固定、人员定位、设备统一、职能明确、网络连通”的要求,支持省内10个深度贫困县所辖的2955个行政村(社区)开展了村级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深度贫困地区村级平台的全面覆盖,真正将服务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打造成了民心工程,同时也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支撑。  

  江苏“六到位”强基固本 “六个化”提升水平  

  江苏省人社厅大力推进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六到位”“六个化”,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六到位”强基固本,打造“四个度”公共服务。江苏省高度重视基层平台建设,在“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四个度”的基层人社平台。一是更具广度的人社公共服务网络。全省455个街道、856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人社服务中心,5296个社区、15842个村全部建立了人社服务站,实现了城乡全覆盖。二是更多维度的人社公共服务功能。基层平台的功能已经全面覆盖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三是更富亮度的人社公共服务举措。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个不出村”便民服务示范点建设,实现参保农民参保登记不出村、个人缴费不出村、领取待遇不出村、权益维护不出村。推进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农民工提供权益维护、文化教育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开展乡镇街道巡回仲裁庭建设,在企业集中、用工聚焦的地区建立巡回仲裁庭,方便当事人维权。四是更有温度的人社公共服务质效。在基层平台全面建立实施首问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窗口服务制度、上门服务制度、及时告知制度和监督投诉制度等,推进“一站式”服务向“一窗式”服务转变,提升服务便捷性和群众满意度。  

  “六个化”提升水平,力促平台建设新发展。江苏省积极推进人社基层平台“六个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平台建设和人社公共服务水平。一是服务载体网络化。全面打造直达到村更为优质的五级人社公共服务平台架构。二是服务功能标准化。努力推进实现人社功能全覆盖,合理划分不同层级平台应承担的职责。三是服务手段信息化。致力把基层平台打造成“智慧人社”的终端。四是工作队伍专业化。加快实现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双提升。五是管理方式一体化。着力促进条线分割向综合管理模式转变。六是保障机制长效化。重点建立基层平台建设的正常投入机制。  

  山东“一站式”基层平台 服务群众“零距离”

  山东省人社厅紧紧围绕人社公共服务发展需求,大力推进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了县、乡、村三级人社“一站式”服务体系全覆盖。  

  坚持实体化建设先行。通过科学规划、典型引路、考核推动等措施,争取省级财政资金投入4.3亿元,全省137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县级综合服务中心,全省1826个街道(乡镇)全部设立人社所(中心),近90%的社区、行政村设立人社服务站,并统一机构名称,配备必要设备,贯通信息网络。明确服务平台的机构性质和人员配备标准,全省街道(乡镇)平台配备工作人员1.2万人,7万余名协理员从事社区(行政村)的人社服务工作。  

  坚持规范化建设提升。制定了基层平台建设基本规范,不断健全服务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手段,全省统一向街道(乡镇)平台下沉69项服务项目。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分工负责的培训长效机制,确保所有基层平台工作人员每两年轮训一次,切实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积极推进全省人社公共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努力实现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手段信息化和模式一体化。济南市作为全国的人社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共编制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1512项,建立了横到边、竖到底的综合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实施,服务质量和效能显著提升,为人社公共服务从“经验型服务”向“标准化服务”的转变积累了经验。东营市、威海市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了人社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实行就业和社保的无差别柜员制服务,实现全市“通收通办”,真正做到“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基层平台已经成为人社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平台和宣传政策的重要窗口,服务功能涵盖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各项人社公共服务,仅街道(乡镇)平台年服务群众就达1.5亿人次、服务单位65万户次,小平台彰显大作为,有力地提升了群众对基层人社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河南狠抓“四规范一提升” 筑牢基层服务平台

  河南省人社厅大力加强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拓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全省159个县(市、区)经办机构均已设立服务平台,2114个乡镇(街道)中有1268个设立服务所,其他在便民服务中心集中服务办公;30391个行政村(社区)中有20345个设立服务站,共有乡镇以下基层工作人员31019人。全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实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信息系统覆盖全省1亿多人口,开通了网上服务大厅、自助服务一体机等服务渠道。通过平台规范化建设,拓展了服务内容和领域,改进了基层公共服务方式,提升了基层服务和管理工作水平,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城乡居民保险“四个不出村”,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一是打造三个工程。把基层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打造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转型发展的引领工程、民生改善的保障工程、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二是狠抓“四规范一提升”。规范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标准,提升信息化水平。三是做到“五个统筹”。统筹业务工作、统筹建设资金、统筹信息系统建设、统筹建设时序、统筹监督检查。  

  湖北打造“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  

  湖北省人社厅加快推进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全省人社领域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乡镇(街道)服务场所1708个,实现全覆盖;服务对象达到5072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86.2% 。  

  高位推进。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乡、村两级便民服务平台的建设标准、服务规范以及人社公共服务具体事项,进一步规范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同时,大力推动人社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在乡镇人社公共服务平台的落实。  

  协调推进。协调省编办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全省新农保试点县(市、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设置事业编制2-3名和公益性岗位2-3个。会同省发改委、省妇联出台《湖北省乡镇(街道)就业、社会保障和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实施乡镇级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累计投入省预算内资金4648万元。会同省财政厅出台《关于推进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提升服务能力建设的通知》,明确从2014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安排就业资金1亿元用于全省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对县、乡两级分别安排补助资金100万元、10万元,打造“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  

  持续推进。建立年度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行情况统计调查制度,动态掌握乡、村两级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制度建设、服务对象和人员、经费等情况。每年举办全省乡镇(街道)人社服务中心业务骨干培训班,不断提升基层人社干部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把各项惠民、利民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重庆平台建在家门口 服务便民零距离  

  重庆市人社局围绕健全体系、完善制度、提升能力的目标,按照“中央+市级+区县(自治县)”的三级财政资金补助模式,推动统一、规范、高效的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  

  以补促建,确保基层平台覆盖到位。截至2017年底,中央预算内投资达到1.2亿元,争取市级财政补助达到1.9亿元,资金补助覆盖82%以上的区县(自治县)平台及97%以上的乡镇(街道)平台。市里制定“五年规划”,区县落实年度计划,分层次、分组团推进覆盖市、区县、镇街三级基层标准化平台建设,4个区县开展全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8个区县正在创建社保标准化建设“先行城市”,45个示范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示范社区正在建设。  

  以补增效,确保基层平台运转到位。一是加强人员保障,提供智力支持。结合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等政策措施,力争确保社区社保服务站配备2名以上专职人员,行政村社保服务站配备1名以上专(兼)职社会保障员。目前已为全市街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实际配置工作人员5221人。二是加强信息保障,提供数据支持。利用两江水土云计算中心建成覆盖全市的人力社保数据中心,服务各级平台。三是加强制度保障,提供政策支持。出台《重庆市街道(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对基层平台的建设目标、软硬件设施设备购置等方面提出规范性要求。四是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进行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  

  以补拓面,确保基层平台服务到位。出台《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流程总则》等系列便民服务制度,让“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同时,“有位”大学生就业服务APP、“渝家人”家政服务、“蓝金领”人力资源服务等网上媒介资源平台,通过各级基层服务平台的推广和介绍,正被市民广泛了解和接受。截至2016年底,77家高校、2323家企业、39915万大学生注册“有位”APP应用,114家政服务企业、3123名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进入“渝家人”APP提供家政服务,“蓝金领”线上访问量突破500万人次。  

  四川持续推进“三抓” 提升基层平台服务能力  

  四川省人社厅坚定地把“建设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全省系统的“一号工程”,在三个方面持续集中用力,不断提升基层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抓砖头,全面推行基层平台标准化建设。通过争取中央投资和藏区发展项目,对101个县级人社综合服务中心、469个乡镇级服务所实施了标准化建设。“5·12”、“4·20”地震后,46个灾区县县、乡两级平台实现高标准重建。今年7月,四川率先制定基层平台标准化建设省级地方行业推荐性标准,在全省施行,并在每个市(州)选择1-3个县打造县、乡、村三级平台示范点。为加大支持力度,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平台标准化建设奖补,持续掀起了大抓平台标准化的热潮,全省基层平台整体水平实现快速跃升。  

  抓人头,配齐配强基层平台人员队伍。率先协调省编办出台文件,明确县、乡、村三级平台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一举解决了困扰乡镇平台发展的人员和工作运行经费等瓶颈问题。同时各地通过公开招录(聘)、编制内调剂、服务基层项目、购买服务、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多种渠道,配齐配强社区和村级平台工作人员,宜宾、乐山等市还按照邻近三个村设一个中心村、配备1名专职事业编制人员的办法,落实了村级平台人员。目前,全省平均街道3.5人、乡镇和社区2人,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协理员。  

  抓手头,全面提升窗口经办服务质量。一方面,全面梳理现行人社领域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业务经办流程和服务规范等,进行材料精简、流程再造、时限缩减,制定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目录和办事指南,175项申报材料大幅精简,128项实现即时办理,60项实行限时办结。同时,以“多险合一经办”为切入点,推行协同办理、打捆经办,实施“综合柜员制”,推行“一站式”服务;坚持让数据跑路,推行“指尖人社”,24项实现手机办理、78项开通网上办理,省本级88项向社会公开承诺“四川人社事、最多跑一次”。另一方面,开展业务大培训,新入职人员坚持持证上岗,并持续开展窗口单位行风政风督查检查,狠抓首问负责、即时评价等制度落实。近年来,群众窗口满意度不断升高。  

  贵州坚持“两条腿走路” 推进县乡服务平台全覆盖  

  贵州省人社厅大力推进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县级服务设施建设覆盖率达到92%,乡镇级服务设施建设覆盖率达到93.7%。基层平台不断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基层人社服务环境和条件,较好地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找准症结,精心谋划,强力打造服务设施建设一盘棋。在积极申请和实施好国家基层平台“一拖四”项目的同时,提出“两条腿走路”原则。2012年底着手对纳入国家“一拖四”项目之外的其他乡镇(街道)的服务设施等基本情况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完成了其他乡镇服务设施建设投资概算。并将其他乡镇(街道)服务设施建设纳入《贵州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统一规划部署。  

  周密计划,建章立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落实。在基层平台建设中坚持“六个明确”。一是明确建设原则。确立了“整合资源、拾遗补缺、标准规范、注重服务”的原则,鼓励将公共服务窗口进行整合,实现了实用性、前瞻性和保基本有机统一。二是明确建设重点。在推进项目建设进程中优先向服务设施缺乏、设备条件简陋的贫困地区倾斜。三是明确实施主体。构建了政府牵头、人社实施、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四是明确规范标准。按照常住人口比例明确建设总面积及不同功能分区,统一了服务制度、标准和流程。五是明确建设时限。倒排工期,按月调度,确保项目建设如期推进。六是明确验收要求。按照统一验收标准,采取县自查、市验收、省厅重点抽查的验收方式,确保了建设质量。  

  注重督查,突出重点,确保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创新项目督查调度模式,一方面以项目建设推进相对滞后的县(市、区)为突破口开展现场督查,另一方面在项目工作推进较好的县(市、区)召开片区项目建设观摩会,鞭策后进,激励先进,抓两头促中间,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示范引领作用,成功推出“湄潭模式”、“赫章经验”、“黔南速度”等先进典型,为各县(市、区)树立学习标杆,形成带动全省的良好效应,项目推进速度显著提高。